專題七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時代特征】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列強侵略: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1856年,英法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被大炮打開國門!赌暇l
2025-03-31
專題六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時代特征】 明清時期,我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 1.鞏固: (1)君權強化:明清時期,封建專制集權統治進一步強化,顯示出封建制度的沒落和統治
2025-03-31
專題五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的發展和社會變化 【時代特征】 宋元時期從民族政權并立走向統一,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1.民族關系發展: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宋與遼、西夏、金有戰有和,但以和為主。元朝時回族形成
2025-03-31
專題四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時代特征】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隋唐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既是對秦漢的繼承,也是不斷創新和進步的表現。 1.繁榮表現 (1)工具革新,經濟繁榮 ①交通運輸:隋朝大
2025-03-31
專題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核心考點】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2.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為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矗赤壁之戰中劉備、孫權聯軍以少勝多打
2025-03-31
專題二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時代特征】 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的時期,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 1.秦: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首次完成了真正
2025-03-31
專題一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及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 【時代特征】 本單元講述了約170萬年前元謀人出現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的歷史。 1.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經歷了遠古時代、農耕時代和傳說時代。 【核心考點】
2025-03-31
古代中國由對外開放到閉關鎖國的原因及影響 (1)原因:①是清朝政治需要: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成為統治階級必然引起漢民族人民的反對,使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威脅統治為防范中外結成反清聯盟;②是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特點
2025-03-14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一些基本規律 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啟示:對外開放,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只能造成國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適應歷史發展趨勢
2025-03-14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一些基本規律 對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發展的主流的認識: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開展經濟文化交流。 編輯推薦: 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中考資訊、中考
2025-03-14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一些基本規律 古代對外關系頻繁的原因、表現及影響:①原因: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對外交通發達;實行開明的外交政策。②表現:政治軍事外交往來;經濟貿易往來;科技文化交流。③影響:增進了中
2025-03-14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一些基本規律 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四條渠道:一是貿易,包括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兩種形式;二是官方派遣使節、留學生等;三是通過宗教人士實現;四是通過戰爭。 編輯推薦: 中考各科目重點知
2025-03-14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一些基本規律 特點:先陸路貿易,后海路貿易;以官方貿易為主;官方貿易不以營利為主,而以加強友好往來為主;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對外貿易促進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形成;我國古代的對
2025-03-13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一些基本規律 目的: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宣揚中國聲威,擴大在海外的影響,樹立大國形象;發展貿易,豐富自己的經濟生活,經濟上互補互利;學習外國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進社會進步;根本
2025-03-13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一些基本規律 內容:反對外來侵略、援助鄰邦國家、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政府使節互訪、對外政策等。 編輯推薦: 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考預測、錄取分
2025-03-13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一些基本規律 條件:政治基礎(社會環境)+經濟基礎+文化基礎+對外交通+對外政策;中國古代先進的經濟、科技文化是發展對外關系的重要基礎;政府的對外政策,政局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以及交通工
2025-03-13
外來文化的內引(西學東漸、外物內引) (1)農作物品種: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甘薯、玉米、馬鈴薯、煙草傳入中國。 (2)生產技術:唐朝時,波斯的織錦法、天竺的熬糖法、東羅馬的醫術傳入中國;明朝還引進歐洲的
2025-03-13
宋元文明西傳促進了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 ①原因:宋元時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我國科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活字印刷術發明、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和火藥在軍事上的廣泛運用是最為突出的成就,對外貿易空前興
2025-03-13
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 ①原因:隋唐是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國家統一,政治清明,國力強盛;唐朝有很高的國際聲望;隋唐對外交通發達,西北陸路和東南海路同時并舉;統治者實現開明、兼容的文化政
2025-03-13
秦漢文明開始走向世界 ①原因: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社會制度先進,封建經濟繁榮,科技文化發展,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正式開通于西漢時期的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便利了中外經濟
2025-03-13
古代中國與中亞、西亞的關系 秦漢時期:漢朝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中亞、西亞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鐵器、絲綢以及養蠶繅絲技術、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后西傳。 隋唐時期:唐朝對外往來密切,隋朝和波
2025-03-13
古代中國與歐洲的關系 秦漢時期:東漢時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灣。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來到東漢。這是中歐直接往來的最早記錄。 隋唐時期:唐朝和東羅馬有使者往還,東羅馬的醫術、雜技傳入中國;唐朝的絲綢
2025-03-13
鄭和下西洋 目的:弘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尋找建文帝。 條件:國力強大,造船業發達,天文地理知識進步,羅盤針使用等。 過程:1405年至1433年,先后7次,訪問亞非30多個
2025-03-13
海上絲綢之路 開辟:漢武帝以后 路線:廣東沿海港口(廣州等)一印度支那半島一馬六甲海峽一孟加拉沿岸一印度半島南端。 意義:加強了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聯系,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系。 編輯推薦:
2025-03-13
陸上絲綢之路 開辟條件:張騫通西域 為絲綢之路開辟奠定基礎;西域都護設立 有效地保護了商旅往來;甘英出使大秦 進一步了解西行路線;漢朝經濟文化繁榮、國力強盛 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辟。 路線:長安一河西走廊一
2025-03-13
華僑開發南洋 南洋:泛指東南亞地區。 過程:從唐朝開始,我國東南沿海 帶有很多人到南洋諸島謀生。明朝鄭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國人遷徙到南洋諸島定居,成為華僑。 作用:他們帶去先進工具和技術,對南洋開發作出
2025-03-13
與印度半島的關系: 漢朝:開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通過絲綢之路,進行頻繁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法等西傳,印度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隋唐時期:互派
2025-03-13
與朝鮮關系: 秦漢時期:秦漢之際,燕、齊、趙等人為避戰亂,數萬人遷居朝鮮;三韓多次派人赴漢,會見光武帝;辰韓引進中國先進文化,被稱為秦韓號;從朝鮮輸入檀弓、果下馬等;中國輸出銅鏡、漆器、鐵制工具等。
2025-03-13
與日本的關系: 秦漢時期:徐福東渡的故事;漢武帝時,日本有30多個小國通過朝鮮半島 使譯通于漢 ;東漢光武帝, 漢委奴國王 金。恢袊蔫F器、銅器、絲帛傳入日本。 隋唐時期:遣唐使;貿易往來頻繁;突出人物:
2025-03-13
明后期 清前期(鴉片戰爭前):閉關鎖國 明中期,葡萄牙殖民者強占澳門。明中后期,戚繼光和俞大猷配合抗倭,取得勝利。明末,荷蘭殖民者占領臺灣。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滴醯蹠r,在雅克薩大敗俄軍,簽訂《尼布
2025-03-13
明初:一方面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另一方面中外矛盾尖銳,甚至發展為侵略反侵略斗爭。鄭和下西洋,其最主要目的是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政治目的為主),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它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主
2025-03-13
隋唐:隋唐經濟文化繁榮,對各國有很強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勵外商來華;唐朝對外交通發達。陸路從長安出發,向東可達朝鮮,向西經絲綢之路可達天竺(印度半島各國)、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島)和歐洲(如拂
2025-03-13
南北朝:法顯西行取經,13年后回國,將旅行經歷寫成《佛國記》,這部書是研究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交通和歷史的重要史料。 編輯推薦: 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考預
2025-03-13
秦漢:漢朝開展了積極的對外交往;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影響遠及歐洲和非洲。向東與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馬韓、辰韓、弁韓)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向南與越南有經濟技術交流。向西通過陸上絲
2025-03-13
改革開放新階段 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1978~至今)是中國全面改革開放時期,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最突出的時期。 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藝等全面繁榮,生活時尚、思想開放成為
2024-12-24
改革開放新階段 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1978~至今)是中國全面改革開放時期,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最突出的時期。 思想上: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
2024-12-24
京ICP備09042963號-13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7853號
中考網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19 www.whxmylg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