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張春銘 2012-02-08 10:51:03
對孩子們的未來,北京明園學校校長張歌真顯然已經焦慮了很久。作為一所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的校長,張歌真從2003年起就開始呼吁給農民工子女一個繼續讀書的機會。
“根據目前的政策,農民工子女初中畢業后,必須回戶口所在地讀高中、考大學�?墒牵@些孩子好多是在城市長大的,有的很小就隨父母進城了,有的就出生在城市,他們應該算是城里的孩子了。再回老家讀書,生活上、學習上困難太多了。”張歌真說,“有的孩子不適應,在城市上不了高中,工作又不夠年齡,怎么辦?只好輟學,有的無所事事,四處閑逛,有的混跡網吧、游戲廳,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共1167.17萬人。其中,在小學就讀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864.30萬人,在初中就讀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302.88萬人。農民工子女的初中后教育問題已涉及一個龐大的群體。
2011年12月29日下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分組審議,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也成為代表們關注的問題之一。全國人大代表陳舒說:“農民工子女進城后的教育問題非常嚴峻。義務教育之后,一般來講,學習差一點的,十幾歲就混跡于社會,沒有工作技能。應在正規的教育體系之外,國家出資吸引他們接受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使他們有一技之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作為一名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校長,看到學生失學,能不著急嗎?”談起農民工子女的義務后教育,張歌真很著急。他強烈呼吁:“城市高中在招生中,給農民工子女一點優惠和傾斜政策吧,哪怕只給幾個名額,也是給了希望,給了溫暖,給了關愛,農民工子女是終生不會忘記的!”
從省內到跨省,從一小步到一大步
張歌真的愿望,有些城市已經謹慎地邁出了一小步。石家莊2004年開始出臺農民工子女流入地中考的相關政策。當時借讀生只允許填報民辦學校。2006年開始享有同等待遇。雖然政策上允許農民工子女在流入地中考,但郭靜茹仍然對有關政策感到很困惑。郭靜茹是石家莊橋東區教育局中學教研室主任,學生的中高考問題,是郭靜茹的研究對象之一。
在石家莊教育考試院發布的《關于2011年中考報名工作安排意見》中,郭靜茹在“報名條件”中重點標注了以下句子:居住市區且長期在市區經營工商企業及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以下簡稱務工子女)并具有市區初中學籍者。上述考生均在就讀學校報名。
“可是。”郭靜茹說:“后面還有規定,對外地考生報名作了限定。”石家莊教育考試院在意見中規定:“在我市借讀回戶口所在地報考確有困難的外地戶口考生(外地市、外省考生),可以照顧在原畢業學校報名,但要按外地類考生報名。外地類考生不得報考普通高中。在市區初中上學的本市所轄縣(市)、礦區的學生(非務工子女)一律回本縣(市)報名。”
也就是說,外地、外省考試不能報考普通高中,而本市所轄縣市考生一律回本縣(市)報名。
“其實,河北省的中考,是全省統一命題,在任何一個地方報考,對本省考生沒有太大影響,但石家莊為何還要規定要回本縣(市)報名?”郭靜茹問道。
像石家莊這樣對農民工子女中考報考學校作出限制,或者對農民工子女的戶籍作出限定的流入地中考政策,在已出臺政策中并不鮮見。
天津2005年出臺文件,只允許報考中等職業學校(職業高中、普通中專、技工學校),同時,天津規定,職業高中按備案制錄取,不轉戶口;普通中專招生執行市公安局規定;技工學校招生執行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規定。上海2008年開始試行,2010年形成《2010年上海市部分全日制普通中等職業學校自主招收在滬農民工同住子女方案》。該方案提出,農民工子女只能報考中等職業學校。
還有一些地方雖然出臺了流入地中考的相關政策,但僅限于區域內。比如2010年廣州中考政策允許跨區生報考,戶籍學籍不受限制,但僅僅局限于廣州各區內的“流入地借讀”,省內乃至跨省的“流入地借讀”并沒有納入其中。
“部分城市的異地中考政策規定繁瑣,涉及部門眾多,而且規定只有數量有限的學校才能接納需要借考的學生,給諸多需要在流入地中考的學生及其家庭帶來了諸多不便。”吳霓說,“例如,部分城市規定,辦理流入地中考只面向本省內的農民工子女,跨省農民工子女仍需回戶籍地參加中考;辦理流入地中考的手續需要提供的相關證明材料復雜;具有接納流入地借考生的學校數量僅集中在少數示范高中或職業學校,且名額非常少,有限的接納能力遠遠不能滿足數量龐大的農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致使許多農民工子女不得不回到原籍參加中考。”
吳霓建議,對于已出臺流入地中考政策的地區,首先,要高度重視農民工子女參加流入地中考的強烈意愿,對高中教育資源和職業教育資源進行有效規劃并合理配置。其次,各地現行政策存在“一刀切”與簡單化現象,各地需要作出有針對性的調整。對于還未出臺流入地中考政策的地區,政策設計要充分考慮農民工子女流入地中考的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使政策既符合農民工子女家庭的教育需要,又能保證城市高中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供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