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4-03-13 11:10:21
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氣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氣勢十分暢達。如“現在,他正躲在山間墳場邊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睜著眼,迷迷亂亂地回想著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船只,一個個面影。”“更會有一些農婦聽了死訊一時性起,咬牙切齒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連帶也憎恨信客,把他當做了死神冤鬼,大聲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順眼、連聲諾諾。”
練習說明
一、熟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然后用幾句話概括信客的為人。
1.作者在寫信客之前,為什么先寫一個老信客?
2.作者重點寫了信客什么事跡?為什么重點寫?
3.信客為什么留下遺愿,死后要與老信客葬在一起?
本題從人物研究的角度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概括信客的為人:任勞任怨,恪盡職守,誠信無私,潔身自好,待人寬容,善良厚道。
1.先寫老信客,實際上說明了信客這一職業的兩個特點:一是路途艱苦;二是強調職業道德──“就在一個信字”,而且這個“信”字要做到一絲不茍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豐富經歷,給年輕信客以具體切實的指點,他的慘痛的教訓,又時時警醒著年輕信客。這些,都促使年輕信客迅速成為可以信賴的信客。
2.重點寫了兩個事跡,一是概括寫遇到謀生者客死他鄉,信客充當代理人的事跡,二是具體寫一次遭人誣陷。這些都說明信客職務的兇險和信客仁義熱心、任勞任怨、寬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因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二、《背影》的語言樸素平實,《臺階》的語言十分口語化,與這兩篇文章相比,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
本題研究課文語言,讓學生從比較中體會特點,并了解由題材不同、作者個性氣質及語言習慣不同而決定的不同語言風格,同時增強語感。學生答題舉例只要舉一兩個例子即可,不要求如“課文研討”里那樣一一列舉。
三、試寫一段話,作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本題實際上是要概述信客生平事跡和品質,對碑文體例則不作要求。本題如此設計,意在置于特定情境,對人物產生親切感。下面示例,僅供參考。
三十年信客生涯,風塵苦旅,奔波于家鄉與上海之間,艱辛備嘗,傳遞兩地親人信物。為人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恪盡職守,誠信無私,寬容厚道。執教小學,為人師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鄉敬重,眾口傳頌,立此墓碑,永志紀念。
教學建議
一、要抓全文脈絡把握課文內容。
全文脈絡是:信客做信客的緣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為什么當教師、校長也是好樣的�?梢园鍟蛲队�,以提高閱讀效率。
二、品味語言可從畫出佳句入手。
把佳句畫出來,就可以看出自己心目中的“佳句”有一些,但不是很多,多數語句還是日常生活用語。由此可以領悟,有點文采,是需要的,但是不必過于花哨。太花哨的文章吃力不討好。畫出了佳句,就可以揣摩這些佳句是怎么表達一個意思的,怎樣措詞,怎樣造句,怎樣修辭,這樣的句子有什么美感。這樣既可以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又可以悟出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途徑。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后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渡骄庸P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