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4-03-13 10:58:03
四、瑣談《核舟記》的寫作特色(鮑志伸)
明代魏學的《核舟記》大概算得上是一篇公認的傳統教材了,然而魏學的名字并不見于一般通行的文學史著作,他的這篇《核舟記》又不見之于他的專集《茅檐集》,可見連他自己也未必十分重視。值得注意的是,雖非名家名篇的《核舟記》何以得天獨厚,至今仍為人們所喜聞樂誦呢?看來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一篇值得稱道的頗具特色的散文。那么它的主要特色又在哪兒呢?我以為:
第一是描寫細致。作者所記的是一件特定的工藝品──一枚小巧玲瓏的核舟。由于雕刻者的“靈怪”,所以能在“長不盈寸”的“修狹”“桃核”上,“因勢象形”、精雕細刻了“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這樣眾多的人和物。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此并非是作簡單的羅列,而是著力于細致的描繪。本文中間的四段,即2、3、4、5段就具體描述了核舟的形狀、結構及各個人物的神情狀態,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也是其特色最突出的部分。如第2段不僅寫了船艙、箬篷、小窗,而且寫出“啟窗而觀,雕欄相望”,“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并且連刻字的顏色也交代了:“石青糝之”。第3段著重寫蘇東坡、黃魯直和佛印三人,不但寫了他們外貌、衣著、姿態的各異,而且顯現了他們神態、風度不屬。尤其蘇、黃的情深意篤,黃魯直的“如有所語”,佛印的超然出塵,生動地再現了三人之間的關系和各自的性格特征。第4段寫舟子嘯呼之狀和“若聽茶聲然”更是精細入微,神韻畢具,若無雕刻者的精湛技藝,以及作者對描寫對象的細心觀察和體會,要寫得如此惟妙惟肖是斷斷不可能的。總之,對核舟的全體和各部分的人、物雕像的描述,及其方位、數目、大小的具體說明,給讀者的印象既具體而又深刻。如窗子能啟閉自由、足膝之隱于卷底衣褶之中、念珠之歷歷可數、題字之細若蚊足等一些雕刻的細部都能一一予以介紹,巨細不漏。正因為作者善于觀察,精于描繪,因而文章如同這只核舟一樣,所反映的舟、人、字、物能做到神形飛動,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雕刻既屬奇巧,而文章確也精湛,真是相得益彰,值得取法。
第二是層次井然。作者對核舟各部的描寫,是先總寫,后分寫;從右到左,由上至下,符合人們觀察事物的程序,很有章法。如第1段介紹“奇巧人”的奇巧所在,開門見山,簡潔數語,就把雕刻者精湛純熟的工藝作了概括的介紹,并點出“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起了概括和總領全文的作用。第2段則對整個核舟尤其是核舟的中心部分即船艙和箬篷作了重點的描繪。第3、4、5段,則依次具體描繪船頭、船尾、船頂,而以船頭和船尾五人的雕像為主,而五人雕像又以船頭的蘇、黃、佛印三人為主,而此三人則又以蘇軾為主,這樣文章就緊扣住雕刻本身所反映的“大蘇泛赤壁”的主題,既層次井然,又重心突出。最后一個自然段,將全核舟的人、物雕像的數目作了小結總計,并抒發贊嘆:“技亦靈怪矣哉!”收束全篇。這種清晰的布局、分明的層次,給讀者以歷歷在目之感。
第三是富于想像。《核舟記》寫的是件靜止的物件,但是作者在靜中取動,寫得情趣盎然。核舟是件富有詩意畫境的工藝美術珍品,而王叔遠的雕刻藝術之所以如此感人,令人驚嘆不已的關鍵則在于核舟如實而生動地再現了蘇東坡前后《赤壁賦》的主題和意境,奇巧人以《赤壁賦》作為核舟雕刻藝術的素材,而散文作家又復以《赤壁賦》的內容作為觀察和想像核舟的依據,而我們廣大讀者則又更以《赤壁賦》的所述來體味散文含蓄雋永的意境,在這里,“奇巧人”創作的藍本,作者的豐富想像和讀者的欣賞聯想,都在《赤壁賦》的基礎上得以自然融匯而溝通在一起了。尤為可貴的是,無論是奇巧人王叔遠還是作家魏學他們既忠實而準確地反映了《赤壁賦》的意境和“大蘇泛赤壁”的主題,而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不為原作所囿,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正由于作者豐富的想像,彌補了素材的不足,又賦予素材以新的生命活力。如文章寫到魯直的“如有所語”、佛印的神態不凡、舟子的“若聽茶聲然”這些細膩逼真的心理描繪,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是作者以《赤壁賦》為依據,而推測想像出來的描述,假如作者僅是作些客觀的描繪,而不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文章至多只能是一篇呆板平實的說明詞,而決不會像現在所寫的那么感人,啟人想像。因此,有人說《核舟記》是一篇意味雋深的文藝小品,我看恐怕是不會有人反對的。
(選自《課文分析集》,廣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五、被刪節的原文
原作在“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一句后面有一段話在編入課本時被刪去,僅保留其最后一句。抄錄如下:
(上接“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鬼猶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于不寸之質,而須麋了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于我,亦必疑其誑,乃今親睹之。由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下接“嘻,技亦靈怪矣哉”)
六、蘇軾《赤壁賦》和《后赤壁賦》中的有關段落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節選自《赤壁賦》)
(2)……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節選自《后赤壁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