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學習方法:我對種子萌發的一些認識
秋期學過種子的萌發,我很感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先后做了“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測定種子的發芽率”兩個探究實驗,結合實驗結果,我又詳細閱讀課文并上網查資料,現在我把自己對種子萌發的一些認識總結如下
一、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
種子發芽必需的條件是水分、溫度、氧氣及陽光。 水分是種子發芽的首要條件。種子必須吸收足夠的水分才能加速種子內部的生理作用,促進酶的活動,有利于貯藏養料的溶解和胚的增長,從而促進種子的萌發
溫度也是種子發芽必要條件之一。種子在吸收足夠水分和氧氣后,還需要一定的溫度才能萌發,溫度是種子萌發的能量來源。溫度作用在于促進酶的活性,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也就是酶的最適宜溫度。此外,溫度也直接影響到種子吸水快慢和呼吸強弱。
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種子吸水越快,呼吸也越強,發芽越快。 種子發芽試驗需要大量的氧氣。種子發芽時呼吸作用增強,如種子缺氧呼吸,造成種子不宜發芽。 不同作物種子,發芽時對光的反應不同。大部分農作物種子(如玉米、禾谷類等種子)對光照要求不嚴格。這些種子發芽試驗時用光照或黑暗均可。
有一些好光性的種子如煙草種子,芹菜種子等,只有在光照條件下才能發芽或促進發芽。還有一些嫌光性的種子,如黑草種有光照時會抑制發芽。這些種子發芽試驗時應給黑暗處理。
測試種子的發芽率
它是決定種子質量和實用價值,確定播種量和用種量的主要依據。不同的種子,其發芽力往往有很大差別,相同的種子,其發芽力也會有變化。種子的發芽力受栽培條件、成熟程度、收獲時的氣候、入庫時的種子含水率以及貯藏條件好壞、貯藏時間長短等多因素的復雜影響。如果不進行發芽測定,盲目地進行浸種、催芽或者直接播種,就有可能出現出苗不齊、苗數不足、甚至完全不出苗等現象,其結果不僅浪費糧食,又耽誤了季節,造成生產被動。認真做好種子的發芽力測定,周密計算用種量,有計劃地進行生產,不但可以避免出現上述情況,還可以提高產量。
水稻種子發芽率常用的測定計算方法是:先從供試品種的種子容器中,分上、中、下、邊緣、中央不同部位分別隨機取出少量種子,去除雜質后,在水溫20—30℃條件下浸24小時,然后將吸足水分的種子以100粒為一組,分成四組,分別均勻排列在鋪有濾紙或草紙的4個培養皿內,并分別以等量適量的水,放在氣溫30—35℃環境條件—下,逐日記載發芽數,從試驗開始記載10天,最后分組計算其發芽率,四組的平均數即為該種子的發芽率,其計算公式為:發芽率(%)=發芽的種子數*100/供試種子總數
三、種子萌發的過程
我也曾經做過兩次種子萌發的實驗,是用綠豆做的,第一次實驗的時候,因為總是忘了給種子加水,結果種子全都干死了,終于第一次實驗以失敗而告終。接著馬上就迎來了第二次實驗,這次記得了上次的教訓,我的種子終于發芽了。 我的論文主題是關于種子的,介紹了種子萌發的條件、怎么樣測種子的發芽率與種子萌發的過程。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