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12-26 10:51:31
誤區一:“一聽就懂,一做就錯或不會”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常常出現這種現象,這也是在課余經常能夠聽到的部分同學的反饋信息。為什么學生在課堂上聽懂了,課后解題時一旦遇到稍有變化的新題型時卻無所適從呢?這說明上課聽懂還停留在“聽懂”這一初級層次上,而能達到舉一反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卻是對學生對數學知識在頭腦中加工重組構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也是每位同學必須達到的要求。
教師所舉例題是范例同時也是思維訓練的手段,作為學生不應該只學會題中的知識,更要學會領悟出解題思路與技巧,以及蘊藏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
【策略調整】
步驟如下:第一步:合上書,自己重做一遍例題,做題過程中,找出自己遇到的思維受阻的地方;第二步:對照課本解法,尋找自身思維漏洞,問自己:為什么課本這樣解決問題?我的解法不足之處在哪里?第三步:進一步思考:本題的條件、結論換一下還成立嗎?本題還有其它的解法與結論嗎?第四步:總結解題規律,提醒自己容易出錯的地方,作出重點提醒標記。
誤區二:“數學多做題就能提高成績,數學概念不重要”
有不少的學生認為數學多做題就能學好,可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這是為什么呢?很多的原因在于概念不清。數學概念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如果概念不清,往往導致認識、理解偏差,解題出錯。
例如,對正、負數概念的理解。在學生剛學習正負數時,教材曾把算術數前帶有正號和符號的數分別叫做正數和負數。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入,特別是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和有理數的運算以后,再這樣形式地理解正負數就非常不夠了。這時應當把負數理解為小于零的數。如果缺乏對概念的這些更深層次的理解,就將導致出現“-a是負數”,“a>-a”,“a+b≥a”等一系列錯誤。
這是因為概念不清造成失誤的典型例子。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由此可見,概念不清,做再多的題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想提高成績談何容易!
【調整策略】
第一步:記住概念,理解概念;第二步;“咬文嚼字”,抓住關鍵詞,吃透概念;第三步:聯系前后相關知識,深入理解概念;第四步:對照題目條件,聯想、對比相應概念;第五步:積累經驗,精選題目,注意類型,勤于總結。
誤區三:“多做題目總能遇到考題”
有這種想法的人總會感到失望。每一份綜合試卷,出卷人總要避免考舊題、陳題,盡量從新的角度,新的層面上設計問題。但是考查的知識點和數學思想方法是恒久不變的。所以多做題,不會碰巧和考題零距離親密接觸,反而會把自己陷入無邊無際的題海之中。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從知識點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分別對所解題目進行歸類,總結解題經驗的同時,確認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并確認復習的重點。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