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1-11-17 20:42:43
初二歷史下冊常考知識點4
第11課 民族團結
1、 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行:我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并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籌建新中國的時候,中國共產黨提出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的建議。這個建議,體現了各民族的共同心愿,受到革命組的熱烈歡迎。全國已建立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新疆維吾爾、廣西壯族、寧夏回族)和許多自治州、自治縣等。民族區域自治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 各民族共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少數民族地區得到迅速發展。
3、 如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已經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西部地區出現了大開發、大發展的新氣象。
第12課 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1、 一國兩制: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后,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 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一國兩制”,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指明了前景,贏得海內外人士的好評。
2、 香港回歸:1984年中英談判完成
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直轄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3、 澳門回歸:1987年中葡談判完成。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4、 回歸的意義:香港、澳門的回歸洗雪了百年的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買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1、 ▲我國對臺的基本方針是什么?怎樣形成的?
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形成:⑴新中國成立以后,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⑵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⑶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⑷不久,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緩和海峽兩岸關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2、 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開放措施。海峽兩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3、 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次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兩岸授權這兩個民間團體開始進行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和政治對話。1992年,兩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第二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并就開展兩岸經濟、科技、文化交流達成共識。海峽兩岸關系得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4、 1995年初, 江澤民針對兩岸關系等新情況,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 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其中包括:“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海峽海岸和平統一談判可以分步驟進行”;“努力爭取和平統一, 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響,干擾兩岸經濟合作”;“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雙方領導人以適當身份互訪”等。這八項主張是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
5、 日益密切的交往:海峽兩岸經濟上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6、 港、澳問題和臺灣問題的不同:
香港、澳門是被外國侵略者侵占,它們的回歸屬于維護國家主權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