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3-07 10:06:50
一、夯實基礎——善記
地理知識繁多,如果沒有對地理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梳理,是不可能考好的。盡管現在的考試重在考查能力,但能力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之上的,離開基礎知識去談能力,能力只能是無源之水。
因此在復習過程中一定要熟悉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規律,熟悉重難點(如經緯線、重點國家、中國地形圖、中國政區圖等),抓主干知識,綱舉目張,以干帶枝,重在貫通,只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如:自然地理部分要在“懂”字上下功夫,一通百通。人文地理要“精”,用最簡單的話理解并記住要點等。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1、辯析概念,做到所答對所問
地理中有很多概念,有些同學不重視,往往考試時因混淆而丟分。在復習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將一些近似的概念進行比較,真正弄懂其內涵和外延,在考試時才不會答非所問。如地形、地勢、地貌之間的聯系及差異。
2、掌握原理,講求解題思路
地理是一門“講理”的學科,明確原理、掌握規律,解好地理題就入了門。因此要認真理解地理重要的原理、規律。答題時不能就事論事,關健是掌握解題思路。如:分析區位因素都要從自然、社會經濟方面著手,闡述河流的水文特征,要包括水量多少、水位變化、含沙量、結冰期等。
3、查漏補缺
根據“木桶原理”,一個人的知識最終掌握多少、掌握得是否系統完善,取決于知識結構中最薄弱的部分。如何加強薄弱環節,使自己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思路更完善呢?
這就需要查漏補缺,它可以加強各知識點間的聯系,在提取信息時會更迅速準確。在復習中,找出平常做過的練習題和試卷,把過去學習過程中出錯的習題再次分析,看看當初自己存在的知識上的缺漏及錯誤,是否已經完全查補,自己對知識點是否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掌握,把發現的新的知識聯系也溶進其知識系統,最終做到渾然一體,提高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二、把握知識——善思
地理既有理科的嚴密性與邏輯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動與靈活,這就決定了考生在復習過程中需要學會采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思考是復習的靈魂,怎樣才能“善思”呢?
1、理清知識結構
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這種聯系又是十分復雜的,復習時,要善于理清它們之間的復雜關系。
整理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知識之間的因果框架圖,也可以利用畫“腦圖”的方式(以某知識為起點,在頭腦中聯想與其相關聯的各個知識點及其樹枝狀結構)。
【例】
以“正午太陽高度”為起點
季節變化、緯度分布、晝夜狀態等;
——沿“知識樹”聯想到它的
“地方時”
——再沿聯想到、世界的位置等。
2、保持問題意識
要讓自己經常保持著問題意識,使大腦處在思考狀態,對所學的知識要善于問“為什么”和“怎么樣”。
【例】
“對流層氣溫的變化規律
”——
是什么
首先我們要弄清規律本身();
為什么
然后要分析造成這種規律的原因();
最后還要研究這種規律的意義(怎么樣——如造成對流運動、使大氣污染物質擴散、逆溫層等)。
三、提升能力——善用
地理學習光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怎樣才能做到“善用”呢?
1、善于使用不同方式表達地理信息
“關鍵詞語”
文字和圖表是地理信息最主要的兩種表達方式。讀文字信息時,要善于抓住,通過關鍵詞語理解題目條件和要求。
復習階段要加強地圖的學習——
重視地圖、圖表、圖文之間的有機聯系和相互轉化;努力提高讀圖、識圖、填圖、用圖和析圖的能力。
平時復習時,要善于觀察各種圖表上有哪些基本要素,掌握閱讀各類圖表的基本方法。讀圖要注意以下要領:
(1)先讀圖名,確定知識范圍(2)細辯圖例和注記、發現圖像信息(3)看圖像特征,尋找標志數據(注意輔圖),如可通過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來認識其分布(4)相互聯系,全面綜合分析、判斷(5)讀圖時要注意突破思維定勢
2、理論聯系實際,關注我們身邊的事情
利用學過的知識解釋身邊的現象,能“盤活”理論知識。
在復習過程中,要根據教材內容,聯系社會實際,關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或當今社會普遍關心的地理事實材料,將這些問題落實到一定的區域,回歸到課本,合理地尋找熱點問題與教材知識的鏈接點,用地理學科知識進行分析、闡述和評價、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如熱點、焦點問題有:人口、資源與可持續發展問題、西部大開發與重點工程、中國經濟區域問題、災害與災難問題等。
對于初三的考生而言,時間緊、任務重,容不得半點松懈。
因此,了解了這些復習技巧還不夠,還需更加系統、成體系的復習指導,才能在復習的時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