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整理 2024-08-12 11:36:09
人生悲喜如同幻渺,古往今來不過“一夢”。凡一代有一代的文學,清代康乾年間的《紅樓夢》不得不說是眾多明清小說中的翹楚。它的語言準確精練,自然流暢,富有生活氣息,又極具感染力,其造詣可說的上已達古代文學的巔峰。
猶記初讀紅樓,年幼無知,只覺其晦澀難懂。直至今年暑假,我在書架一角又看到了它,我便決心讀下它。初讀時,我認為它說得應盡是些男女情愛之事,我應當不會對它有興趣,便強忍性子進行閱讀。待回過神,發現自己已然被它吸引,渴求將它讀完。
“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誠如斯言。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境去閱讀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在我著來,只要能表明自己觀點,并清晰說明原因,那都是可以的。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妓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是書中對黛玉的描寫,更是最可將其迷離,夢幻,病態柔弱,動靜交融之美麗與氣質展現出的描寫。她是紅樓第一女主人公,她是中國文學史上所有有她影子的人的集合,她的才、思、情、貌是一種理想主義下的人所具有的。
但同天真純潔的黛玉相比,我可能更欣賞那“工于心計”的寶釵。“寶釵,生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寄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在未讀紅樓前,其實對紅樓的故事就有大概的了解,當時只覺若無寶釵,可能寶黛二人早已雙玉合壁。可真當我讀完紅樓,對寶釵又有了不同的看法。有人厭寶釵,認為她世故,工于心計;也有人喜她,認為她賢惠大方,顧全大局。而在我看,她也只是當時一戶富貴人家的千金罷了,她有一顆八面玲球心,相比黛玉更能適應社會,更易為大眾接受,同時也更加“現實”。
有人評《紅樓夢》是閃爍理想主義的現實主義小說。在我看,林黛玉和薛寶釵便是這句話的最佳驗證。黛玉,是一種理想主義的人,她的情思與才華都是理想主義的構想。寶釵,她可能不同理想主義下的黛玉純真,但她更符合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向往一個理想主義的自己,但往往我們終究要回到現實,去接受現實中的自己。
《紅樓夢》“它把生活寫得通真而有味道,讀者一旦入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欲罷不能”,它不僅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不合理及必然滅亡,更反映一個幾千年歷史的大國——中國人的文化與智慧,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表現自先秦以來中國人思考的東西、中國人的哲學和情感的厚重。
寂靜的夜晚里,微黃的燈光打在已折皺的紙張上,待它靜靜發出悲涼的香氣。合上書本,我回味字句詞文,思索著我所糾結的理想與現實。一瞬,我醒悟了,我們雖活在現實中,但我們仍然可以高舉理想主義的火把,照亮前進的方向。
最新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考預測、錄取分數線等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