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作者:匿名 2009-12-14 15:49:15
人口54萬,面積不到30平方公里,這就是澳門。從規模上說,澳門只是個小城市,資源有限、人力有限、土地有限……然而,回歸十年來,數字所見證的巨大變化,卻讓它成為一顆奪目的明珠。
經濟騰飛
——從“負”到“正”。回歸后第一年,也就是2000年,澳門特區扭轉回歸前連續4年經濟負增長局面,保持連年增長勢頭,2000年至2008年本地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約為14%。
——人均GDP名列亞洲前茅。2008年,澳門特區人均GDP達到31.3091萬澳門元(約合39036美元),是1999年的2.8倍。
——累計財政盈余1000億澳門元。2000年至2008年財政年度,特區政府財政收支連續9年出現盈余。回歸十年間,政府財政累計盈余由不足130億澳門元,增至1000億澳門元,財政實力增長近7倍。
——42倍,2008年入境旅客與特區居民總數之比。回歸兩年后,特區2001年全年入境旅客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自2003年7月內地城市陸續實施赴澳門“個人游”后,內地客源大幅增加,入境旅客總數呈現跨越式增長。2007年,入境旅客達到約2700萬人次。2008年,由于統計中剔除外地雇員和學生入境人數,澳門全年入境旅客人數2293萬人次,是當地人口的42倍多。
——失業率3%。回歸十年來,失業率可以說是為數不多呈“下降趨勢”的數字。2000年,當地失業率達到回歸以來的峰值6.8%,以后逐年下降,至2008年已降至3%。
成果民享
公共財政寬裕了,特區政府沒有忘記一直以來為特區經濟做出貢獻的市民。
從2000年開始,特區政府本著“以民為本”,從改善市民生活水平,保障市民安居樂業方面著手,不斷加大民生“紅包”的派發力度。“翻番”這個詞匯,已經很難如實反映十年來的巨大變化。
——2640澳門元,“最低維持生計指數”。根據特區社會工作局提供的資料,2000年,特區政府就將本地“最低維持生計指數”提升至每月1300澳門元,2006年和2007年分別又提升至1600澳門元和2000澳門元。到2008年,考慮到金融危機沖擊,特區政府兩次提升標準,至2640澳門元,比回歸時高出一倍多。
——5000澳門元,敬老“紅包”。為體現對長者的關懷及弘揚敬老美德,2005年,特區政府首次發放“敬老金”1200澳門元給年滿65歲或以上的老人。這一標準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別升至1500澳門元和1800澳門元。2008年特區政府,兩次分別發放1800澳門元,2009年一次性提升至5000澳門元標準。
——4歲,平均預期壽命提高歲數。1996年至1999年,澳門人口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為77.9歲,2005年至2008年期間已經提高到82歲。
——6000澳門元,全民“年度紅包”。特區政府分別于2008年和2009年推出“現金分享計劃”,2008年向每名澳門永久性居民發放5000澳門元,非永久性居民撥發3000澳門元;2009年向每名永久性居民發放6000元及總值500元的醫療券,向非永久性居民發放3600元。
——1萬澳門元,居民公積金戶口人均注資。根據2010年財政預算,特區政府計劃明年撥出33億澳門元啟動中央儲蓄個人賬戶,落實“雙層社保”制度,向每個符合資格開戶居民賬戶注入1萬澳門元啟動資金。
——25萬,社保基金受益人。十年來,向社保基金供款的受益人從1999年的11.5萬人增長到2008年的25萬人,增長1.2倍。同期,社保基金各項津貼總額由1999年1.41億澳門元增至2008年4.26億澳門元,同比增2.1倍。
著眼未來
為讓特區保持可持續增長的動力和潛能,特區政府不斷加大對教育產業的投入和關注,并致力于行政改革,以提升政府服務效率。
——15年免費教育。2007至2008學年全面落實15年免費教育,是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中首個提供15年免費教育的地區。
——10.2億澳門元,免費教育津貼。十年來,特區政府用于免費教育的津貼開支由1999至2000學年的3.7億澳門元增至2008至2009學年的10.2億澳門元,增1.75倍。平均在每名學生身上的投入由1999至2000學年的6500澳門元增至2008至2009學年的1.6萬澳門元,增1.46倍。
——33項“一站式服務”。截至2009年10月,特區政府已有13個部門提供共33項“一站式服務”,大大便利居民生活。十年來,特區政府共頒布460項法規,有關經濟、民生的法規共235項。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