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丹媽讀童書 作者:丹媽 2017-06-07 09:43:20
1、學霸也離不開愛的滋養
學霸們的背后并沒有一群舉著鞭子的虎媽狼爸:
媽媽與備考中的兒子約定,每晚睡前都要“愛的抱抱”,互道“晚安”。
“在大洋彼岸的我,依然會常常懷念全家人圍桌吃飯的情景,在那種朋友式的交談中,我可以暢所欲言地把學校里發生的一切和父母分享,那是每天最輕松最溫馨的時刻。”
采訪中,99%的孩子都這樣形容自己的父母——“寬松、信任、像朋友一樣”。
而在校園中,愛也一直都在,2016年貴州文科高考裸分狀元林中文在進入高中時本是班上中考分數倒數第二的學生,整個高一混混度日,老師發現從發掘文文的優點開始,耐心開導,才讓孩子慢慢恢復了學習興趣,畢業時,她給老師的信中寫道“謝謝您讓我發覺自己的才華,我必將以真善美回報社會”。
啟示:有段話很好地詮釋了愛與成績的關系——“孩子成績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內心沖突中消耗殆盡。在安全中孩子就能探索。足夠的寬容,允許不良;足夠的堅定,糾正不良。”
2、他們熱衷的不是學習,而是思考
2014年安徽高考理科狀元董吉洋說“享受學習才是最高境界”,而教育的本質是教會我們思考。
采訪中,理科狀元們往往都熱衷邏輯與推理,做個生化實驗像是他們眼中的游戲;而文科狀元們都愛閱讀,善表達,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為他們的愛好之一。
我想這種善于思考、渴望知識的習慣則源于父母在幼時的啟發:
2014年安徽高考理科裸分狀元孫萌的媽媽說“很小的時候老師布置的日記或者作文,如果是一件事,我們就會真的帶孩子去做,如果是一個場景,我們就盡可能帶孩子去體驗,讓孩子‘有感而發’,而不是胡編亂造”。
而孫萌表示在后來的學習中,她也習慣先在腦海里勾勒出相應的“場景”,這樣不僅讓解題的“邏輯性”更強,對知識的記憶也比較深刻,這都得益于爸媽從小“有感而發的”教育。
在培養孩子的求知欲方面,2011年北京理科榜眼施沁汝的媽媽說道:“四歲多那會兒,她的外號就叫十萬個為什么,我們基本上是有問必答,答不上來也鼓勵她自己探索,并沒刻意培養,只是單純地想保護孩子求知的欲望,前段時間她突然跟我說,在她四歲多的時候,她就知道真理是無窮無盡的了”。
啟示:我們無法逼孩子學習,卻可以培養孩子對思考的興趣。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