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2-20 16:31:01
直至四十六歲他才應舉中試,欣喜之情,不能自已,遂作《登科后》詩云:“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后因以“春風得意”喻進士及第。元喬吉《金錢記》“他見我春風得意長安道,因此上迎頭兒將女婿招”,用典本此。(典見《唐才子傳》)
31、曲江宴
曲江池以水流曲折得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漢武帝所鑿。唐代開元、天寶間,曾于池岸廣筑樓臺亭閣,花木繁茂,煙水明媚,風景佳麗,為長安勝景。每逢中和(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等節日,帝王將相以及商賈庶民,游者接踵。
唐制,新科進士放榜后,皇帝賜宴游賞于曲江池旁的杏園,時人稱為“曲江宴”、“杏園春宴”。后遂被專指進士及第。唐劉滄《及第后宴曲》:“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唐溫庭筠《春日將欲東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詩也有云:“知有杏園無路入,馬前惆悵滿枝紅。”(典見《唐國史補》、《唐摭言》)
32、雁塔題名
長安慈恩寺西院塔,高三百尺,俗稱大雁塔,為唐代名僧玄奘收藏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和佛像,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建造。從武則天神龍年間開始,新科進士在曲江宴以后,即集于慈恩寺塔題名,請同科進士中擅長書法者將全榜諸人姓名寫于塔上。后遂成為考中進士的代稱。《唐摭言》引白居易詩云:“慈恩寺塔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又元楊載《送完者都同知》詩:“姓名題雁塔,譜牒記龍沙。”(典見《唐摭言》、《雍錄》)
33、龍虎榜
唐德宗貞元八年(729)會試,當時天下名士韓俞、李觀、李絳、崔群、王涯、馮宿、瘐承宣、歐陽詹等二十三人同登進士第,得人才之盛。于是時人稱為龍虎榜。
后凡會試中選者亦被呼為登龍虎榜。在北宋孫僅舉進士第一,王禹偁以詩賀之,曰:“粉壁乍懸龍虎榜,錦標終屬鹡鸰原。”龍虎榜亦稱虎榜(但清代以后,虎榜專指武科),元方回《石峽書院賦》:“領袖者誰?予同姓兮,又同登于虎榜”;薩都刺《及第謝恩崇天門》“虎榜姓名書敕紙”,均用此典。(典見《新唐書?歐陽詹傳》)
34、破題
唐翰林學士李程初應博學宏辭科,試題為《日五色賦》,李程試卷的首句云:“德動天鑒,祥開日華。”時人稱之為破題。又,宋詩人梅堯臣,應范仲淹邀宴。
席間賦《河豚魚》詩一首,詩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評此詩道:“河豚常出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故知詩者謂只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
后因稱詩文起首數句點破題意曰“破題”,明清八股文更以破題為作文固定程式。破題又常被引申為第一次之意。如《西廂記》:“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遭別離。”(典見《國史補》、《六一詩話》)
35、青錢萬選
唐代著名傳奇小說《游仙窟》作者張鷟所作詩文,不僅流行國內,日本、新羅使者紛紛購求。他曾八次應試,均登甲科,當時文人員半千說他的文辭如青銅錢,萬選萬中。世人因稱他為青錢學士。后人因以青錢萬選喻文才出眾。晏殊《假中示凌判官寺丞王校勘》詩:“游梁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典見《唐新語》、《新唐書?張薦傳》)
36、破天荒
唐代荊州文風不振,每年解送舉人應考,均未中試,時人稱為“天荒”。后劉蛻以荊州解送的舉人登第,打破了該州多年無人中舉的局面,時人稱為“破天荒”。荊州刺史崔鉉特獎勵劉蛻七十萬貫破天荒錢。劉蛻答謝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
又自宋朝以來,江西地方無人以狀元及第,后有何昌以對策居第一,有人以詩寄何昌言云:“萬里一時開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后用以指前所未有或首次出現。如清黃遵憲《番客篇》詩:“平生不著襪,今段破天荒。”(典見《唐摭言》、《北夢瑣言》、《獨醒雜志》)
37、八百孤寒
唐朝大臣李德裕,出身閥閱世家,晚年位居宰相,官高爵顯。史稱其對家世寒微、無以依恃的讀書人常能施以援手,為他們的科第仕進開方便之門。因此,故深得孤寒士子好感。后李德裕在黨爭中失敗,被貶為崖州(今廣東瓊山東南)司戶,蒙恩士子對他被貶荒遠,都一掬同情之淚。
當時有人作詩云:“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后因以“八百孤寒”指貧寒之士或喻處境困難、極需要提攜的人。清黃景仁《歲暮懷朱笥河先生》:“小謫陳芳現在身,人間何事敝精神。幔亭仙客休相待,八百孤寒要此人。”(典見《云溪友議》、《唐摭言》、《全唐詩話》)
38、冬烘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曾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封為魯郡公。后李希烈擁兵作亂,受命前往勸諭而被害。晚唐懿宗咸通間,鄭薰主考,時徐州一代戰亂頻仍。鄭薰意欲激發士人之氣,特選一忠烈之后作榜首,藉作矜式。誤將考生顏標當作顏魯公的后裔,取為狀元。發榜后,顏標按禮拜見主司,鄭薰在交談中方知其出身寒素,非功臣之后。
時有無名子作詩嘲鄭薰云:“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冬烘”后遂常用以形容迂腐糊涂不達事理。如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錢買酒回”,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卷八、卷十三)
39、倒繃孩兒
宋人苗振考取進士后,出仕多年,將參加館閣考試。館閣為文學儒臣所處之地,錄取者皆為飽學多才之士。丞相晏殊謂苗振曰:“君久從吏事,必疏筆硯,今將就試,宜稍溫習也。”苗振不以為意,曰:“豈有三十年老娘而倒繃孩兒者乎?”晏殊俯首笑而不語。
后經考試,果未中選,晏殊聞其落選笑道:“苗君竟倒繃孩兒矣!”繃即包扎嬰兒,為老娘所熟諳。“倒繃孩兒”意為將孩兒包扎顛倒。比喻多年老手,因一時疏忽大意,亦將失誤。《朱子語類·雜類》所記事同人異,云是陳易赴試,宰相韓珂對陳規勸事。后世文人常用此典,尤多見于通俗小說。(典見《東軒筆錄》、《事文類聚》)
40、悔讀《南華》
唐宣宗時宰相令狐綯曾以一典故詢問溫庭筠,溫曰:“事出《南華》,非僻書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時宜覽古。”令狐綯遭到輕薄,懷恨在心,上書朝廷,言溫庭筠有才無行。于是溫終身不得登第。
后溫庭筠作詩云:“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南華》,《南華經》,即《莊子》。后人因以“悔讀《南華》”為學問高深、直言忤人而遭嫉忌的典故。如宋陸游《懷鏡中故廬》:“從宦只思乘下澤,忤人常悔讀《南華》。”(典見《唐詩紀事》、《北夢瑣言》)
41、沆瀣一氣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進士科考試,榜中錄取考生崔瀣。同時被錄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為崔沆相知。時人有“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謠。后人因稱氣味相投為“沆瀣一氣”。今多用于貶義。(典見《南部新書》、《唐語林》)
42、名落孫山
吳地有人名孫山,為人滑稽多智。試期至,離鄉赴他郡應舉,鄉鄰中有人托其攜子同往應試。試畢,鄉鄰子落第,孫山居榜末,先期回家。鄉鄰探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詩兩句道:“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后因稱考試落第為“名落孫山”。詩文中常用,通俗小說中尤多用此典。(典見《過庭錄》)
43、梁州夢契
元稹和白居易均為唐代新樂府運動倡導者,兩人友誼深厚,常以詩文互相酬和,世稱“元白”。元稹任監察御史,于元和四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時白居易在京于同月二十一日與弟白行簡及知友李杓直等游慈恩寺后至李家飲灑。
席間,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當已至梁州了。”隨即題詩一首于壁上:“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作詩之日,元稹果恰至褒城(今屬陜西,即梁州境)旅次夢與白居易、李杓直同游曲江及慈恩寺,醒后作《梁州夢》詩云:“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曲江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
兩人遙隔千里,但神交若合符契。后人形容知友夢魂相交,常引此佳話。(典見《本事詩》)
44、東涂西抹
唐人薜逢晚年仕途失意,曾騎瘦馬赴朝。正逢新科進士列隊而出,前導見其形相落拓,就吆喝道:“回避新郎君!”薜逢派從者傳言:“報道莫貧相!阿婆三五年少時,也曾東涂西抹來!”
東涂西抹,本指婦女裝飾,薜逢以此為喻,說自已少年時也曾憑文章取過功名,新科進士何足為奇。后以“涂抹”為自謙詩文拙劣之詞,金元好問《自題寫真》詩“東涂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誤半生”,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
45、錦囊貯詩
中唐詩人李賀,為人纖瘦,但作詩異常刻苦,常清晨騎弱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隨,邊行邊吟,每得佳句,即寫下投于囊中。日暮歸家后,取出詩句,構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檢討錦囊,見所書詩句甚多,即怒:是兒要嘔出心乃耳。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