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9-09 20:48:05
“網紅”:一場互聯網的狂歡
[網紅事件]
兩年前,生于阿根廷的藝術家阿瑪利亞·烏爾曼做了一個決定:花4個多月的時間,通過在Instagram(照片分享,一款移動應用軟件)上發照片的形式,把自己打造成一名“網紅”。隨后,她上傳一系列信息量很大的自拍照片,有的精心打扮,有的衣著暴露,還包括自己上鋼管舞課程、做隆胸手術的經歷,甚至還有經歷了失戀后吸毒、戒毒然后回歸正常生活的過程。
當然,這一切都是假的。在烏爾曼這場行為藝術的后期,她的賬號已經擁有了近10萬粉絲,成為真正的“大V”。然而,烏爾曼的“揭秘”讓粉絲大吃一驚:“一切都是按照劇本走的。我用了一個月時間做調查,這個劇本包含開端、高潮和結尾。我染了頭發,換了穿衣風格。我在演戲,那不是真實的我。”
[平民狂歡]
“網紅”是“網絡紅人”的簡稱,指的是以網絡作為成名原始渠道的人。他們顛覆了一切精英文化所確立的秩序,一些“網紅”的表現還很庸俗和無聊,但是你不得不承認,“網紅”是互聯網所掀起的社會變革中不容忽視的一支力量。
[網絡聲音]
@胡波:幾年前一位學生問我上不上“知乎”,那時,我完全不知道“知乎”是什么玩意兒,后來才發現這就是個“圈子”,有些“大神”級的用戶以其專業的回答,在圈子內贏得了影響力,成為“紅人”。對一些“網紅”來說,碼字并不是為了“有什么用”,重要的是在圈子里獲得足夠的認同。自由和多元本就是網絡文化的主題,對你不喜歡的“網紅”,可以主動屏蔽,不受干擾,不被綁架。
@話八仙:“網紅”是消費網民關注度的速生品,他們的走紅,不是通過正常的渠道,不是經過個人的努力,而是借助網絡推手的包裝和炒作,刻意塑造出來的一個虛擬“偶像”。這種“偶像”很多時候是以審丑的形式,把自己打造成吸引人眼球的“四不”人(不像正常人、不做正常事、不走尋常路、不顧別人感受),用以謀取網絡上的不當利益。
@晉囍:感謝網絡,讓原本默默無聞的普通人紅起來,也讓人可以多元化選擇偶像。“網紅”擁有廣泛的粉絲基礎,并不比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媒介紅起來的明星卑賤。版面或熒屏上總是被那些老嘴老臉霸占,突然網絡上多了一些賞心悅目的新面孔,頓時感覺生活豐富多彩起來,我可以隨時拿出手機看平民化的網絡直播。
[專家評點]
一個事物能夠出現并流行,必然有其社會和文化的根源。“被需要”和“被嫌棄”作為“網紅”文化的兩個不可分割的心理面向,深刻地折射出了當下中國社會的種種結構性現狀帶給人們的焦慮感。(常江)
毫無疑問,“網紅”的出現說明了社會的多元化,也為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提供了一種新型的人生腳本。他們既是互聯網原住民的集體創作,也是商業力量的產物,他們可供娛樂,可供消費,但無論娛樂還是消費都只能緩解現代人的焦慮與無聊,卻無法回答如何過好自己這一生的議題。(汪冰)
[網紅反思]
當整個社會對“網紅”充滿爭議,對想當“網紅”的年輕人表示憂慮時,請不要忘記反思,為什么年輕人熱衷于當“網紅”?為什么清貧的教授學者不再受到崇拜,靠技能生存的年輕人自嘲為“金融狗”與“IT民工”?當辛苦付出無法獲得年輕人想要的生活時,當明星們光鮮亮麗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用談情說愛就能獲得廣告代言與經濟利益時,人們自然會趨之若鶩。而當演藝院校的有限名額阻擋了他們的腳步,相對門檻較低的“網紅”之路,也就成了另一個選擇。
我們到底應該追捧什么樣的“網紅”呢?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有媒體發布一系列女科學家精心裝扮、認真拍攝的肖像照、工作照,一樣以微博7萬余次轉發、微信10萬以上閱讀量獲得了潮水般的追捧。“女科學家”“女學霸”那種呆板、無趣、容貌欠佳的刻板印象被徹底打破,她們或許比不上明星的大眼睛或“網紅”的錐子臉,但她們的笑容和實驗中得出的數據一樣漂亮,她們的身姿和推導出的公式一樣優美動人。不同于上一代對偶像的苦難化講述,這些照片和故事,為人們塑造著新的生活想象:用才智與勤奮,可以獲得美滿幸福、受人尊敬。她們是這個物質充裕時代真正值得崇拜的偶像。
1.人們是怎樣看待“網紅”現象的呢?請根據[網絡聲音]和[專家評點]作簡要歸納。
2.“網紅”文化的兩個心理面向“被需要”和“被嫌棄”分別指什么?
3.結合自己的上網經歷,談談你對“網紅”現象的看法。
4.根據文本內容,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網紅”現象是那些在生活中迷茫無助的青年一代很低級、很無聊的娛樂行為,是互聯網社會的“惡性腫瘤”,應該堅決予以制止。
B.“網紅”讓平民百姓有了成名的機會,這是一種新的成功途徑,簡單易行,給很多青年人帶來了希望。針對此種現象,媒體應該正確加以引導,使之更具文化情趣,讓年輕人獲得更多成就事業的機會。
C.本文旨在描述“網紅”的新型追捧模式,眾多的粉絲去關注那個“美化、包裝、炒作”了的形象,更多無聊的人、找不到生活方向的人趨之若鶩,企圖尋找成功的捷徑,但是成功其實沒有捷徑。
D.反思“網紅”現象時,我們了解到,只有那些“網紅”女科學家,才算得上是值得崇拜的偶像,讓人們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參考答案
1.人們是怎樣看待“網紅”現象的呢?請根據[網絡聲音]和[專家評點]作簡要歸納。
“網紅”是為了獲得足夠的認同,人們可以喜歡“網紅”,也可以屏蔽“網紅”,選擇有自由、多元的特點。很多“網紅”只是包裝出來的,只是為了謀取利益。當然“網紅”的出現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網紅”“被需要”,也“被嫌棄”,這是社會的多元化的產物,為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提供了一種新型的人生腳本,可以緩解現代人的焦慮與無聊,但不能成為人生的規劃。
2.“網紅”文化的兩個心理面向“被需要”和“被嫌棄”分別指什么?
年輕人的無聊和焦慮需要一種緩解的方式,這種可供娛樂、可供消費的“網紅”正好緩解了無聊和焦慮,互聯網的模式更是契合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所以“被需要”;“被嫌棄”是因為他們更多的是借助網絡推手的包裝和炒作刻意塑造出來的虛擬“偶像”,有的甚至庸俗或無聊至極。
3.結合自己的上網經歷,談談你對“網紅”現象的看法。
示例: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為社會、為人們做出貢獻,贏得了大眾網民的認可,這樣的“網紅”值得敬佩,如文中提到的女科學家、女學霸等,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人生的價值,值得推廣。而那些刻意包裝、虛偽欺騙、故意丑化、以丑為美、只為謀取利益的“網紅”,就應該加以正確引導,凈化網絡環境。
4.根據文本內容,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C )
A項,“網紅”是互聯網時代特殊的文化產物,不能一概而論,一棍子打死;B項,“網紅”現象不能過分地宣傳,也不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成功途徑;D項,“網紅”中并非只有女科學家,那些美麗的女交警、那些維護市容的清潔工等都是值得敬佩的。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